音乐中的疗愈力量
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师》里面有一幕著名的场景。斯皮尔曼在昏暗的阁楼里,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他应一旁善恶不明的纳粹军官要求,坐在钢琴面前,然后旋律响起,从生疏到娴熟,在肖邦的《第四钢琴叙事曲》当中,对峙的双方跨越了生死距离,对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赞美超越了阶级和意识形态,借由音乐被彰显。
心理治疗当中也有这样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治疗。无独有偶,音乐治疗兴起的契机同样是在战争背景下,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所野战医院里,由于环境相当恶劣,受伤士兵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导致负面情绪的阴霾挥之不去,伤兵们常常叫骂不止形成恶性循环。有个医生尝试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谣,结果发现他们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了。随之而来的变化是伤兵术后感染率跟死亡率大幅下降,甚至连术后愈合期都缩短了。1940年之后,音乐治疗在美国慢慢兴起,发展到现在,虽然音乐疗法在国内仍然是一个小众的方向,但全世界很多地方已经成立了音乐治疗团体和机构。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一种基于临床和循证的对音乐干预的使用,由一名已完成批准的音乐治疗计划的认证专业人员在治疗关系中实现个性化目标。”
音乐治疗在国内的接受度不高,大家普遍认为其不属于科学和严肃医学范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西方对“治疗”的理解不同。在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任何变量的介入导致的结果变化,都可以被设计成实验进行验证,建立相关甚至因果关系,从而发展出一个理论或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洞见。阮籍在《乐论》中说:“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哀气不入。”他认为音乐是使人精神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繁体字中,音乐的“乐”(樂)字,和药方的“药”(藥)字,只差了一个“草”字头。这或许是在说,药是以草本为载体的疗愈,而音乐是更为直接的抵达。《皇帝内经》中说道,“五音疗疾,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和五行,不同曲调的音乐,会让不同脏气产生共鸣。这无意中契合了当代音乐疗法的共振原理说。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用“治疗”这一严格的当代医学的语汇,而是运用中国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的话(一种诗性的、现象学的理解),音乐治疗在当下应用中的接受度会更高,它因为音乐的超语言属性所带来的普适性能更好的被接受和应用。
自3月5日以来,宝鸡疫情防控形式较为严峻,对病毒的恐慌、生活秩序被打破的焦虑,使这座城市的很多人都在经历着内心的不平静。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我们选择了几首音乐,希望为因疫情影响而产生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们,传递音符中的疗愈力量。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带上耳机,感受音符在脑与心之间的流转。
朝音乐:GONTITI - 映画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肖邦 雨滴前奏曲音乐:艾丽丝Alice - 古典音乐丨肖邦钢琴曲集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安能 - 古典音乐合集-A
作者:石莹波,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图片音频来源 | 网络
编辑丨何梓涵
责任编辑| 石莹波
审核丨郑运平 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