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心介绍 新闻动态 心理文库 心理百科 心理测评

网站首页 > 目 > 文章内容
 
好书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1/3/2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在英国亚马逊获五星评分,被翻译成六种语言,23年来长据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图书榜单。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在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经验非常丰富,他写的另外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教科书。在书中,罗伯特·戴博得引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和叙事方式,融合自己二十多年的咨询经验与硬核的心理学知识,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而康复的经历。
    内容简介
    在故事的开头,鼹鼠先生因为对河鼠先生的复杂感受和对生活的厌烦去找朋友蛤蟆先生解闷,却意外发现一向爱笑爱闹、打扮时尚的蛤蟆先生变成了一只邋里邋遢,毛衣上还沾着食物残渣的颓废蛤蟆。蛤蟆的低迷状态令身边的朋友非常担心,大家努力帮忙,却并无效果。最终,獾提出让蛤蟆去做心理咨询。于是,在朋友们的安排下,蛤蟆来到“苍鹭小筑”,开始了和咨询师苍鹭的合作旅程。
第一次咨询时,蛤蟆半信半疑,对自己和咨询师都缺乏信心。他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的回答令人动容:“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他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咨询面谈。
    01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敞开心扉,叙述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他继承了祖父的庄园生活富足,但看起来什么也不缺的他却觉得生活一团糟,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为了让大家喜欢,他常常不惜放下自尊去道歉,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会看到他的努力,依然对他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蛤蟆时常觉得自己很悲惨,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而且在长辈面前,他永远都像个孩子一样。苍鹭告诉他,这就叫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另一种则是适应型儿童,这样的状态大都是受童年时期的影响。蛤蟆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是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他的父母,给俘虏的。他们完全控制了他,同时又对他倍加管教和照顾。面对挑剔型的父母,他回应的方式是顺从、道歉、依赖。他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想尽办法去迎合别人。这从他跟獾的相处就可以看出来:獾咄咄逼人,还很像他的父亲。蛤蟆时常因为獾的训诫而产生自我怀疑,但他又不敢当面反驳。
    02心理游戏
    一次咨询前,蛤蟆受到獾的逼迫,要交出一所学校的董事权,他气愤极了。可在蛤蟆诉说这个故事时,苍鹭却指出他在玩一种心理游戏,不断扮演着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苍鹭解释说,在遇到类似的冲突事件时,蛤蟆总觉得自己很蠢,而对方占尽上风,这种感觉让他成功地一次次回到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状态。可是这个结果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蛤蟆“自己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苍鹭用轻轻提问的方式,让蛤蟆察觉到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我偷偷地无意识配合对方来制造自己的不快,就是我自己建构的心理游戏。2)在游戏里输掉的人在我看来才是赢家。
除了“可怜弱小的我”(PLOM, Poor Little Old Me),苍鹭还指出了许多看似陷阱,实则自缚的心理游戏,譬如“我真不幸”、“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猜猜我在想什么”等等,让蛤蟆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
    03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
本书的另一角色獾,就处于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当个体表现出“父母自我状态”时,行为举止就会如同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我们一生最早接触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好,屈从于权威也好,我们都要从父母身上习得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此判断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会用自己的标准指摘别人;但每个人都不会完全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在书中,苍鹭将“父母自我状态”比喻成一个法官,承担着审判作用。蛤蟆最终也意识到,自卑的自己并非没有“父母自我状态”,只不过他审判的对象一直都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蛤蟆不断用从父母那习得的价值观念审判自己,觉得自己满足不了父亲的期待,也就完成不了社会给他的使命,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因此,他判定自己有罪,并长期在心灵上惩罚自己。
蛤蟆想要改变,他想拥抱快乐的生活,于是请求苍鹭的帮助。可是苍鹭却回答道:“能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我想这些课题不仅仅是蛤蟆和其他抑郁症患者要终生面对的,更加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要毕生修炼的。
    04成人自我状态
既不表现得像儿童,也不表现得像父母,更像个大人,这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理智来控制行为,基于现实做出决定,而非被脑海中父母的声音所控制。虽然三种状态都必然存在,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个体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儿童自我状态”只能让一个人反复体验过去的情绪;“父母自我状态”永远在挑剔和指责别人。二者都是在重复从父母身上习得的价值观念,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认识。
    05人生坐标图
儿童成长到四五岁时,会想要解答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以两个问题为轴,四种答案组合为象限,就能到的一个“人生坐标图”。书中,作者借苍鹭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旦我们在同安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坚持这一选择。由此,我们自己所构建的世界诞生,未来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段相处,都会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人生坐标处于“我不好,你好”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会在人生中反复玩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我真不幸”,以及蛤蟆常做的“可怜弱小的我”。而处于“我好,你不好”的人则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就像教师在提问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反复在玩“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的游戏。

转载自心喜讯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进入管理]
联系电话:0917-3566251; | Email:bwl_xljk@163.com| 地址:新校区15#公寓楼一楼西侧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