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预计排队20分钟,结果等了半小时还没叫到,正想放弃去坐地铁,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等了半小时,放弃岂不是可惜了,结果又等了半小时还是没叫到。
培养一项新技能,学习一个月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但是心里总是想着,材料买了一大堆,也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现在放弃,岂不是很可惜,于是选择继续投入,三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不擅长这个领域,投入了那么多,痛心疾首。
逛商场时:看到鞋子、包包、化妆品、娱乐产品打折促销,疯狂购买,买回家之后发现,实用率并不高,但有舍不得扔掉。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
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一「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
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为什么我们要避开「沉没成本」呢?
原因有二:
01「沉没成本」会影响我们决策的正确性。
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仅会对当前的情况综合考虑,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过去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在做选择时,这些投入就会成为干扰我们的因素。为什么你不愿放弃自己读了一半的书,因为你已经投入了时间。
为什么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时不愿立刻离开电影院,因为你已经买了票投入了金钱。
02「沉没成本」不属于成本。
经济学对成本的定义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而放弃「沉没成本」是没有产生代价。
你放弃看不喜欢的电影,没有产生代价;你放弃阅读不喜欢的书,也一样没有产生代价。「沉没成本」本质上就不属于成本,也更不应该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决策产生影响。意识到「沉没成本」后,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避开「沉没成本」对我们的影响。
①具备危机意识
盲目的坚持带来的是更大的损失:社会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著作《影响力》中提到过一个现象:赛马场的人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马,在他们心中,下注的这匹马获胜的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人们在做完一个决策后,潜意识里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赌博也是一样的道理,当遇到亏损需要撤退时,赌徒的想法是已经付出这么多金钱和精力,不如选择冒险一搏,而大的损失往往是在这种搏一搏的时候产生的。有时候,你越是坚持,损失越大。
②断舍离思维摆脱沉没成本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著的一本书叫《断舍离》,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舍离」的理念有很多治愈的功效,其中一种就是能够让我们摆脱「沉没成本」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为什么你会发现家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即使大部分东西都用不到但不会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东西曾经都是你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金钱换回来的。所以,即使现在用不到了,你也会感觉你不能辜负了曾经的付出,即使没用,也要留着。学习资料也是一样,曾经花钱买了很多学习资料,时间一久,存储空间越来越紧张,重要的是资料的内容也已经过时了。本应该舍弃资料,但一想到这是曾经花钱买回来的,所以即使用不到,也舍不得删。山下英子曾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也给出了针对这种现象的观点: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所以,“是否需要”才是判断是否要丢弃的主要参考因素,而不是曾经有哪些付出,利用断舍离思维,我们也可以有效的摆脱「沉没成本」。
断:代表决断,对「沉没成本」准确判断,然后当机立
舍:有舍才有得,敢于舍弃自己不喜欢物品,无论曾经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没用了就要舍弃。
离:远离琐碎事物,不要让它们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不要影响自己更长远的决策。
通过这种「断舍离」的思想,我们可以选择性的舍弃不想要的,舍弃对没用物质的迷恋,摆脱「沉没成本」的束缚。
③止损思维摆脱沉没成本
当看一本书时,设定止损线,看到第二十页,如果依然不感兴趣,就换下一本。
当电影不好看时,设定止损线,再看10分钟,如果依然不好看,立刻走人。
当工作不符合预期时,设定止损线,再干一个月,如果还不符合预期,立刻换工作。
止损思维让我们为目标设定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让我们无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触碰到了这条红线,就需要立刻做出改变。
在错误的路上,停止就是前进;在错误的事情上,每多一秒都是浪费时间。就像那句: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努力的方向更重要。
希望你我都能学会正确的放弃,不做盲目的坚持。
文章参考源于行动派——粥左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