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了5年,电影《狗十三》终于在院线上映了。豆瓣点赞最多的一条影评说:“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里,有太多场景,真实、熟悉、令人似曾相识。为了让好动爱玩的少女李玩收心,大人送了她一只狗,来分散她的精力。李玩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强塞的礼物,但是后来,她接受了——它给她带来了陪伴与安慰。然而好景不长,她的狗不见了。一开始,李玩是有些任性的,她不顾一切地想找回狗,遍寻不到,就郁郁寡欢,甚至在外买醉。年迈的奶奶为了找她,在街上走丢了。这触怒了孝顺的父亲。他用毒打,用最传统的棍棒教育,让李玩认错,逼她答应再也不去找狗。“爱惹事”“欠教训”“打你都是为你好”李玩爸爸教训她时说的这些话,你可感到熟悉?如果你没有,真实为你的幸运而高兴。李玩接受了家人安排的第二只狗,并按他们期待的那样,假装它是走丢的那只。但最后,第二只狗也在一系列的冲突中被送走。这一次,她终于“长大”了,不再为失去狗而闹事,她懂事而顺从地陪父亲的朋友喝酒、若无其事吃下狗肉、也不再跟弟弟争吵。而镜头另一边,我们来看李玩的父亲。在家里,他对爷爷毕恭毕敬,爷爷一不高兴,他就会迁怒于女儿;奶奶为孙女走丢,被他一气之下暴打。在社会打拼,他在合作伙伴面前圆融世故,可以毫不在意地让女儿和他一起在酒桌上敬酒,如大人般奉承客人。因为他自己曾是个懂事的孩子、成熟的大人,自然而然地,他也在把女儿往这条路上走。电影最后,李玩的弟弟被送去学滑冰。冰场上一次次地无措摔倒,教练只坚持让他自己站起来,而没有给一点安慰鼓励。
“牛奶换了红酒,旱冰变了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事情。”仿佛预示着,这个家庭曾经施加给李玩的壳,也注定会落在这个男孩身上。看到这里,才恍然发现,原来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里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父亲、李玩、弟弟,他们一代又一代,被动地,被逼着忍耐、妥协、长大,仿佛一个无法破解的轮回。「原生家庭」四个字,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你对它又爱又恨,想要逃离却又让自己心碎。家,既是膏药,又是毒草,既可以作为向外厮杀的盔甲,也可能是让你倒地而亡的软肋。它给予了我们生命最初的养分与情感体验,也影响着我们后续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缺憾,有支持,也有伤害,与阴影。49岁的高晓松,曾在《奇葩大会》上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自称,自己有二十多年,和父亲之间关系不和谐,也因此导致年轻时性格上出现不少问题。但如果对父母、对家庭,只是一味地恨与抱怨,也是片面而偏激的。等到40岁以后,高晓松也承认说:以前因为父子关系太差,所以拒绝去看到父辈好的一面。同样在《奇葩大会》,武志红老师说:我们向自己的家庭寻找原因,不是为了归罪,不是为了甩锅,是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是为了改变。如今,我们探讨与发掘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边倒地批判、否定它,也不是逼迫自己逃离。事实上,你越是想逃离,越是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带给你的烙印。而是因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命运剧本,就无法获得改写它的机会。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从父母身上习得了伴侣相处的模式,所以长大后,很多人嘴上说着“我不要成为你”,却还是重蹈覆辙;父亲或者母亲缺位的童年,会让我们长大后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不停地“找爸爸”或者“找妈妈”,因而很容易陷入重复性情感困境;经历过太多父母的争吵,总是挨骂而又接收不到爱,也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敏感而又不自信的人。承认我们的童年曾经发生过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承认父母有他们的不足与局限,也承认你的内在有个小孩一直等待被爱、被肯定。当你真正看到原生家庭里的爱恨交织,看到它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子,并跟它和解,你才会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