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人,不是神。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点。比如有一位很内向的人,每次公司聚会的时候看见别的同事们侃侃而谈的样子,就为自己的嘴笨木讷而自惭形秽。她问我: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善谈的人呢?我问她:在酒桌上,做一个能言会道的人真的那么重要吗?当别人把精力都放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相互吹捧时,你安安静静地享受美食,也是一件很美的事啊。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我们的问题是,经常把自己的优点看成是理所当然,而把自己的缺点看成是洪水猛兽,总觉得它要吞噬自己,所以必须改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缺点或者不足,总是让我们出丑,削弱我们的价值,因而会感到痛苦。
面对痛苦,我们会经历两种心态:一种是婴儿心态。婴儿的世界完全是被本能所驱动的,因此,感受就成为判断事情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感觉舒服的,就是好的;感觉不舒服的,痛苦的,就是坏的。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拥有婴儿心态的人,会把一切让自己痛苦的事情看成是问题,然后想尽办法去消除。另一种是成人心态。成人的世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既表现在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也表现在对自身能力有限性的认知。他们看待一件事的时候,会考虑自己的感受,但不仅仅考虑感受,还会用头脑理性地思考它。拥有成人心态的人,在面对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时,会承认这让自己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并不一定就是错的。就拿内向来说,在人多的时候不善言谈,这确实会让自己感到拘谨。再加上和外向的、口才好的人一比较,更显得逊色了很多。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是不好的,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在你最擅长的地方体现出来就好,真得没有必要随时去证明自己有多厉害。那些你眼中的缺点和不足,其实并不都是坏的,它们也是有价值的,只不过是通过你没有觉察的方式在滋养着你。今天看到一句关于一见钟情的句子,蛮有意思的。在关系中,并不是你越好,别人越会喜欢你;相反,有时候有一些缺点,更容易让别人接纳你。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情商简直低到了尘埃里,但这些看起来的缺点却成为人们疯狂喜欢他的一个催化剂,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很好玩,很有趣。再比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好吃懒做,油嘴滑舌,甚至还有点色,一身的毛病,但在观众的心中,他却是师徒四人中最被喜欢的一个角色。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人们觉得这样的人更真实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就是相似性。这个相似性有很多层面。比如你新认识一个人,这个人的老家和你的老家属于同一个城市,这种地缘上的一致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好感。你会觉得,对方是自己人。比如你和一个人说了一个想法,对方说我也是这么想的,这种思想上的一致也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好感。你会觉得,对方是自己人。同样,你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然后你发现对方和你一样,也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人,这种人性底色上的一致也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好感。你会觉得,对方是自己人。相反,假如对方表现的很完美,看不到任何的破绽,这反而会让你感到不安,内心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不会把自己展现的过于完美,他们甚至会主动暴露几个自己身上的小瑕疵。这看似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其实是在向别人的潜意识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是自己人。
进一步说,在心理层面,关系中一定是包含了攻击性的。也就是说,两个人相处的久了,彼此之间一定会产生不满,甚至是恨意,这就是攻击性。如果你表现的过于完美,没有暴露任何缺点给对方,那么,对方的攻击性就会失去了目标。这看似是好事,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对方的攻击性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以更扭曲的方式释放出来。释放的一种方式,就是从攻击别人转向内,攻击自己。既然你是好的,完美的,那我就是不好的,是有问题的。表现出来就是,他们会觉得和你相处有些压力,不轻松,因而会不自觉的疏远你。释放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莫名地讨厌你,或者在一些小的事情上爆发式地对你表达不满。你可以表现的谨慎,不出大的差错,但是别人依然能找到讨厌你的理由。比如你说话的方式,你的表情,这些都可以以看不惯的名义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而且,一旦你在一件小的琐事上做的不到位,别人就可能会表达出强烈的不满。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别人的攻击性被积累了太久,而又不能及时释放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越好的人,在犯错的时候越不容易得到别人谅解的一个原因。相反,如果你能够时不时的表现出自己的笨拙,甚至是无知,给别人潜意识里的攻击性一些释放的途径,而自己又不会受到真正的伤害,反而更容易将关系维持的更好。所以,损友就是这样来的。
总之,我们真的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了。客观地说,它们确实是一些问题,很多时候还会让我们痛苦,但这不代表它们是毫无价值的。它们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守护着我们。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真正地与自己和解。